请升级浏览器版本

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。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。

基础课部

教学改革与研究

论文-浅谈太极拳的教学

信息来源: 作者:本站原创 责编编辑: 发布日期:2012-09-06 点击:

浅 谈 太 极 拳 的 教 学

发布者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12/9/6 0:00:00

刘斌

太极拳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,是我国民族形式体育项目之一。长期以来,经过实践证明,太极拳是重要的健康与预防疾病的手段,笔者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和受益者,同时也是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,长期辅导学生的太极拳,先将如何教好太极拳(简化)做一粗浅概述。

一、太极拳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。

1、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。

一般情况下。学员基础好,动作简单可采用完整法。运用完整法便于了解动作的全貌,形式完整的概念,因而能一气呵成地掌握动作全貌,形成完整的概念,因而能一气呵成地掌握动作的整体。当学员基础差或动作复杂时,为了使学员了解动作的细节和加快学习进度,则采取分解法。在进行分解时可将步型、步法、手法或躯体各部位分开逐一介绍,也可将一个式子分解成几个动作完成,如:揽雀尾可分解成捋、挤、按三个动作来介绍,但分解法可能破坏动作结构,影响完整性,因此分解完成后,因抓紧时机,运用完整教学法,使学员掌握完整的动作。

2、“先方后圆”的教学方法。

“先方后圆”教学法的掌握非常容易,就是将太极拳的元形动作分解成象广播操样的直来直去的动作如:野马分鬃,可分解成上体后座撇脚,丁步抱球,弓步分掌三动。开始练习时,仅要求在不用力的情况下做体操似地划地道,摆正架就行了,动作即可有棱角,也可有停顿,动作学会应及时向圆活连贯方面发展。这一方法,特别适用于运动基础和协调性较差的学员,“倒卷耾”、“云手”要求协调性较高的动作,应用此法教学效果也较好,在普及太极拳的课时,如果一个班有多方面的人员参加,程度很不齐,没有条件进行特别分组,应用此法可以受到满意的效果,但对基础较好的学员,或进行套路后段,则可以沿用以前的连贯、圆活的整体教学法,方与圆,实质上就是曲与直的辩论关系,在生活实践中,可以看到许多方与圆相反相成的例子,比如绘画,就是用直线先划出方形或三角形或其他几何形来取轮廓,轮廓瞄准,全部形象就已取摄,细部就没有多大问题了,实践证明,太极拳先方后圆,方圆结合的教学法不公掌握套路快,而且动作基本掌握后,及时抓好向无的转化,则往往比开始就强调连贯、圆活的教学法完成的质量高、速度快,学员也反映,这种教学法简单明了,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。

二、太极拳的讲解与示范

1、在太极拳教学中,首先要贯彻“启发式”、“讨论式”,对于年老体弱或患慢性病的人,先介绍太极拳运动能治疗一些慢性病的实例和防治疾病的机理,以坚定他们向疾病作斗争的信心,对年轻力壮的学员,要讲解太极拳的健身效果,以消除他们认为太极拳运动量小,太慢没练头的片面想法,同时讲清练太极拳应注意的事项。

2、讲解时必须语言简练,通俗易懂、生动有趣,要突出重点,每次讲的不宜太多,可用课间学员休息时间或下课几分钟,重点讲一、二个问题。

3、恰当运用口决、比喻等形象语言,太极拳一些姿势名称,具有鲜明的形象化特点。如“手挥琵琶”,这个姿势象弹琵琶,给学员的印象很深,很多式子穿插有“抱球”的动作,这特别对开始学拳时记忆、掌握动作的规律很有好处,譬如:“野马分鬃”是胸前侧抱不堪和两手斜方分掌组成的;“白鹤亮翅”是胸前(稍偏左侧方)抱球和两臂上下分掌组成的;“搂膝拗步”是肩侧椭圆形抱球和弓步搂膝推掌组成的等等。在动作向元转灵活、连绵不断方面引导时,使用“迈步如猫行”,“运劲如抽丝”,“行动流水都”形象语言,对加深学员对动作特点理解非常有益的。

4、讲解顺序方面,一般可先讲步型、步法,再讲手型、手法。如“野马分鬃”可先介绍弓步的步型,再讲步法,然后介绍抱球、分掌等上肢动作。最后讲上下肢与身法的配合和动作要点。

5、适当分析动作的攻防含义,有助于学员体会动作要领,以“野马分鬃”为例,可以分解成采、肘、靠,可用对练的示范剖析动作,使赏进一步加深理解。

6、示范,可使学员直接了解动作形象、结构、神态,正确而优美的示范能引起学员的兴趣,有助于对动作的理解,因此,要求老师必须熟悉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和掌握正确的太极拳动作。教学时,教师一般站在队列左前方,但在不同情况下,可采取不同站位。如二十四式中的右揽雀尾,就必须站在赏的右前方更合适,讲解与示范要有机的配合,可先讲解后示范,或先示范后讲解,也可边示范边讲解。出现错误及时纠正,有条件的,可让学员观看有关太极教学的录像,以促进正确的动作定势。

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粗浅体会,敬请各位同行指正。

【参考文献】

1、蔡仲林、周华之、《武术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。

2、田忠兴、《体育与健康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。

3、邓树勋、《体育与健康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。